无论是在日常购物中,其他还是在为其他企业进行培训的时候,常发现有的销售人员虽然在进行销售行为,可顾客在听完销售人员的讲解后,或体验过销售服务后,往往会产生不信任、不放心或不喜欢的感觉,导致销售人员因为卖不出去产品产生无奈感,而顾客因为买不到想要的产品、服务或购物感受而沮丧。
卖的卖不出去,买的又买不到。这到底是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在过去的时代里,产品的供需上是需求大于供应,所以销售人员多是采用一次销售法,产品可以很快的成交。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很多产品开始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大于需求,企业有生存压力,而压力往往就转移到销售人员身上。因此销售人员把推销的动作做到极致,目的性非常强,以至于顾客每次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体验到的不是销售人员来帮忙解决问题,而是不断的制造问题,产生一种不好的购物体验。
笔者常常去逛电子商城,往往一进到电子商城,所有的售人员都一窝蜂的围在身边,问:先生要不要买;进来看看。第一个动作都是推销,而没有服务的概念,笔者的感觉就是能跑则跑,能躲则躲。即便是进了店以后,销售人员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了一只肥羊一般,一定要痛宰一顿,也不了解需求,就把所有的产品介绍一遍。如果说要看笔记本电脑,他就把各式各样的笔记本介绍过来,说是新款。其实新款和顾客需要的有很大落差。在这种情景下,笔者的感觉是销售人员在说:“赶紧把钱交出来!”而且,让我把钱交出来的时候又没有解决我的疑虑。这种没有服务精神、也没有销售精神的行为,每次出了门以后,肯定再也不会进这家店。
面对这种情况,销售人员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首先,销售人员要有一个思维,就是顾客要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他的需求来提供产品,把自己定位在问题解决者,而不是推销者的角色上,将推销的概念转换成助销的观念,协助我们的顾客找到他想要的产品,解决他的问题。要想在这方面做得优秀,就有三个重点:
1.能够专心听顾客所讲的每一句话,透过顾客传递的信息来分析他的需求。
2.要通过问出精准的问题来帮助顾客梳理他的疑虑,帮他组合、调整、引导他想要的产品。
3.要能讲顾客想听到的话,包含他所要得到的到底是产品的知识、使用方法还是拥有利益、整体的体验感受,透过讲的部分让顾客体验到我们的产品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带来哪些利益。在讲的过程里面,记得一定要适可而止。
来源:中国建材网 编辑:小李